峰峰和村三飯怎么做、都包含什么菜 聽峰峰民俗專家聊聊
住在和村,是一種幸福。吃在和村,則更是一種滿足。這里不單單有讓你垂涎欲滴的羊湯,更有各種名目繁多讓你口舌添香的風味小吃。最最讓你不能忘懷的,應該是你吃了之后欲罷不能的紅白喜事上豐盛的三道飯了。今天小編請來峰峰民俗專家杜良盛先生聊聊和村三飯的故事......
小時候,常聽人們講起婚宴上的“三飯”,講那“五葷四素三碗湯”,講那三飯外加甜飯頭,講那坐席時的“三抹桌”,(即在吃飯期間要抹洗三次桌子,這也是和村一帶特有的風俗),特別是誰剛吃了一頓三飯歸來,那更是飯后茶余炫耀不已,能把那菜、那湯、那味、那型,有聲有色地向你描述,余音繞梁,三日不絕,使我們這些沒機會吃三飯的小孩們垂涎三尺,口水直流,仰著脖子聽吃過三飯的回憶那難以忘懷的滋味。
說到三飯,在我們那一帶還真是如雷貫耳,像所有追溯祖宗都能找到名人一樣,和村的三飯起源也是大有來頭的。據(jù)傳,明朝武安西馬莊郭資,二十三歲考取進士,官至太子太師,戶部尚書兼北平布政史,永樂十九年(公元一四二二年)郭資年過花甲告老還鄉(xiāng),成祖朱棣思念恩師品德和功勞卓著,御賜御廚和鑾駕回家鄉(xiāng)俸用,至此明宮御廚做的御宴在武安南部一帶傳開,人們把它叫做三飯,延續(xù)至今,誰家辦喜事,唯有三飯能上得了臺面。
三飯中,主食以蒸饃、大米飯、燒麥為主,酒菜有四葷三素七個盤,飯菜和湯有五葷四素三碗湯,最后一碗利口菜,共計二十個菜。如果再講究一點,也有多上一碗江米甜飯的,那就更上桌面了。三飯的上菜都用小碗來盛,具體是:肉菜有肉花菜一碗、肘子肉一碗、小酥肉一碗、木須肉一碗、小炒(炒豬肉絲)一碗。素菜有豆腐一碗、皮渣一碗、素丸子一碗、虎皮蛋或鴛鴦蛋一碗。素菜不太固定,有時以時鮮為主。三碗湯有雜瓣湯、酸甜湯、雞蛋湯。最后有個利口菜藕片,表示已透氣,意即上菜結束。
三飯,是我們那一帶辦喜事的標志性飯菜。三飯的酒菜是上七個盤,有葷有素,為啥是七個菜而不是八個菜,這也是和村一帶的民俗,酒菜以奇數(shù)為貴,講究五個菜、七個菜、九個菜,以此類推。三飯的那個葷菜,最開始興起時真叫個香。“肉花菜”是一片一片的豬肉,擺在碗上,經(jīng)過燉、過油、蒸三道工序做好的肉菜,廚師一般是按每個客人一片肉準備的,一碗也就七八片左右,但過去有的人不自覺,一筷子從下面挾過去,就挾走兩三片,后面的人就只能吃些肉沫了。“肘子肉”一碗上來了,隨著上菜的一聲吆喝,只見上來的肉呈小四方形,用腐乳搭色,碗上冒著剛端下籠來的熱氣,一股香味在滿桌子彌漫開來,人們不自覺就伸出筷子,挾起一塊肘子肉放在嘴里,只覺得又嫩又香,嘴角流出油來,連聲說,好吃、好吃,北京城里的皇帝可能就是天天吃肘子肉吧。“小炒”一碗,實際上是炒豬肉絲,里邊配上青椒、蒜苔、木耳、油炸豆腐絲,很是好看,特別是廚師的刀工,把肉絲切得精細,勻稱工整,一層層的碼放在那里,然后用粉芡一勾,乘著火勢,用鐵勺子翻上幾翻,鮮嫩的肉絲就出鍋了,一個桌上一個小碗,配上米飯,那可真是一種享受了?腿藗兂灾〕,然后再作個比較,城里的八級廚師就這個味道吧,人間美味還有比炒肉絲再香嗎?大家心滿意足地做著點評。
三飯的素菜也上檔次,豆腐和皮渣在三飯中占有很重的份量,和村的皮渣以其歷史悠久、工藝獨特,筋道爽口而久負盛名。其他地方的皮渣都是用現(xiàn)成的粉條煮軟,加上蔥姜蒜等調(diào)料攪拌后上蒸籠。而和村的皮渣則不然,和村的皮渣是用自家精致的紅薯粉芡,放進鍋里漏成粉條,然后將蔥姜蒜香菜蒜苗切碎,放入適量鹽、醬油、五香粉、蝦米和剛出鍋的熱粉條攪拌均勻,冷卻成塊后就可食用,其特點是營養(yǎng)豐富,松軟可口,香味四溢且物美價廉,是和村地區(qū)逢年過節(jié)、紅白喜事的必備主菜,既可以和大鍋菜一道食用,也可以做成方塊形、長條形、三角形單獨做菜食用,或蒸、或煮、或炸,其味鮮美,一道普通的食材讓人胃口大開,久吃不厭。
“吃飯先喝湯,到老不被傷”,這是句老話。三飯的第一碗湯叫雜瓣湯。里面有油炸豆腐、肉丁、皮渣、蛋花、紫菜,點上香油,一端上桌真是撲鼻子香,七八個人一桌,一人一勺就喝光了,動作快的喝了兩勺,動作慢的只喝了一勺,還在想著下一個湯。陸文夫的名作《美食家》里講到做湯什么最難?放鹽。俗話說咸香淡無味。所以,廚師每用勺子嘗嘗咸淡,然后用香油、醬油、味精、醋、鹽點綴一下,一鍋湯鮮味、香味就出來了。而且第一碗湯味要略咸一些,因為客人什么都還沒有吃,口味重一些,菜越上,湯越淡,甚至最后不放鹽,上一碗湯也要受人稱贊。另外,湯的顏色搭配也很重要,紅、黃、綠、白、紫,要搭配合理,湯里飄上幾片菜葉、就格外賞心悅目,讓菜葉有畫面的動感、美感,好像這碗湯上貢給慈禧老佛爺?shù)囊粯,只能欣賞,不忍下羹,三飯的湯還是很值得喝上幾勺的,口里品香,余味難忘。
隨著時代的變化,現(xiàn)在三飯的名稱還在,但內(nèi)容不可同日而語了。就說一碗湯吧,已改成了三鮮湯、海參、魷魚湯,把海味引了進來。過去三飯沒有魚,現(xiàn)在第二道菜就是魚,而且都是活魚。還有整雞,過去上不成整雞,就上一碗雞塊,一碗雞塊也湊不夠,就湊些素菜墊碗,人稱假雞,現(xiàn)在可都是整雞了。過去也叫葷菜,但肉片只是個點綴,現(xiàn)在各種肉菜都是實實在在一碗,大家也是眼饑肚飽,光看也吃不了,有時餐桌上剩一大堆,讓人看著可惜。
農(nóng)村對三飯一直充滿熱情和期待,誰家辦喜事受到邀請之后,早早就到了辦喜事人家,除了迎娶新媳婦之外,就盼著早點開飯,廚師那里圍滿了人,或幫廚師擇一下菜,或幫廚師抬一下籠,或幫廚師點一下煙,充滿了對廚師的尊敬,也都希望廚師今天再亮幾手,給宴席上添點彩。
農(nóng)村吃三飯,廚師是關鍵,農(nóng)村辦事不像城里,只要報個飯店,定個標準就可以了,至于是哪個廚師做,則沒有必要知道。農(nóng)村則不同,本村外村三鄉(xiāng)五里認得是廚師,一般用的都是本村的廚師,因為有些事做起來方便。我有個好友叫吳國良,是我們家鄉(xiāng)有名的廚師。從1972年部隊轉(zhuǎn)業(yè)到現(xiàn)在,做了四十多年的飯,至今也沒有脫離本行,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還是請吳國良出山。吳國良說,一個廚師首先要會替主家計算,主家有多少親戚,有多少朋友,能辦多少桌,都要替主家想得到,該用多少肉,多少只雞,多少條魚,多少斤豆腐,多少斤皮渣,多少斤配菜,都要替主家計劃好,不能不夠用,也不能浪費菜。還要替主家把質(zhì)量關,買信譽高的食材。舉個例子,買豆腐的一定要找質(zhì)量好的,試想一下,幾百人吃飯,下到鍋里的豆腐化了,那菜還怎么吃,這都是廚師要想到的。
色香味型是廚師的基本功,和村三飯還有一個顯著地方特色是上籠菜,在一共二十個左右的菜里,就有肉花菜、肘子肉、雞、魚、皮渣、豆腐、甜飯頭等八個菜是用碗上籠蒸出來的,即菜上籠蒸。一碗就是一份,炒菜是一鍋一個味,蒸籠是一碗一個味,調(diào)兌好味后,放到籠里,有時候幾十桌上百桌,一層層蒸籠擺放兩米多高,非常壯觀,這就看廚師的手藝了,顏色、口味、形狀一下籠大家就評判出來了。農(nóng)村辦喜事一般還是在家辦,街坊鄰居的家里,每個院辦十幾桌,端盤子的你進我出,一碗一碗的葷素菜湯冒著熱氣就端到了就餐人面前,滿屋子、滿院子飄蕩著香氣,讓人大飽口福。
和村的三飯作為一個專題節(jié)目,在央視節(jié)目好幾個頻道多次播出,讓我們很是自豪。一上央視,三飯明顯高好幾個檔次,也是我們記住鄉(xiāng)愁的主要特征,鄉(xiāng)村自有符合家鄉(xiāng)特色,受到村民歡迎的精彩食物組合,大葷大素,開闔自如,任你過多少年也忘不了這個味,離開這個地方,還會想起這個地方,吃過三飯,還想三飯,這就是鄉(xiāng)愁,你說是嗎?
如此美食盛宴,既是峰峰土地肥沃的天時,也是本地人智慧結晶的地力,讓我們一起享受天賜人和!那么,來留言區(qū)說說你吃過的和村三飯的經(jīng)歷吧!
峰峰視頻
- 峰峰發(fā)票搖獎活動十萬元獲得者劉玉
- 現(xiàn)在逛街、逛商場、超市、加油、吃飯等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“你開發(fā)票了嗎?有可能中大獎喲&